- 亚洲永久精品ww.7491进入>
- 新闻>
- 中国乘用车出海:势如破浪,乘风前行
中国乘用车出海:势如破浪,乘风前行
1、全球乘用车出海复盘:积蓄实力,顺势而为
中国乘用车出海中短期来看具备实现小规模全球化条件。体现在,①内需和外需相对充足;②产业链优势包含:较大的市场规模、成本效益、本地供应链和制造能力、技术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③贸易环境区域性良好;④能够满足部分市场差异化需求。
中国乘用车出海长期来看实现更大规模全球化或需要具备:率先掌握或垄断颠覆性生产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汽车生产成本。
(资料来源:OICA、中汽协、JAMA、VDA,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2复盘过去100年全球乘用车全球化历史,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从出海到实现全球化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包含:相对充足的内外需、良好的贸易环境、生产方式取得颠覆性发展或创新、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或创造新需求。
(1)国内和海外市场需求规模相对充足。
实现大规模生产是汽车工业成本降低的根本原因,因此需求相对充足的国内市场是汽车产业链发展成熟完善、面临市场竞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的前提条件。当国内汽车生产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具备全球竞争力,相对充足的海外市场需求成为本国汽车出口或海外生产(本质都是生产力外溢)的动力。
(2)与主要出海国家政治/贸易关系良好。
由于汽车工业在主要汽车生产国内是组成GDP的重要部分,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汽车出口通常建立在两国较为良好的政治/贸易关系之上,满足互利互惠的需求。汽车出口强势国通常会在后期受到来自进口国的相关限制,以保护进口国当地汽车产业。
(3)生产方式取得颠覆性发展或创新。
生产方式颠覆的核心是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质量更好的产品,昔日的主导者在面对颠覆性生产方式时,由于刚性结构、保守思维、业务依赖和文化等因素,难以快速适应并采纳新技术。美国汽车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替代德国定制化生产方式,成为全球汽车生产的主导者,日本通过精益生产方式替代大规模生产方式成为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主导者。
(4)竞争策略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或创造新需求。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产品特性与多元的消费需求在相互影响中演变,车企通过产品差异化和技术创新,能够满足不同的细分需求或者创造新需求。
注:以上(1)(2)为必要条件。
通过总结过去100年间美国和日本乘用车实现大规模全球化,德国和韩国乘用车跟随美日崛起,实现小规模全球,2020之后美国特斯拉通过海外建厂在海外市场取得独树一帜的成绩,以及到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一,推测:在实现条件(1)和(2)的基础上,一个国家乘用车出海如果仅满足条件(4),则大概率能够实现小规模全球化;如果能够同时满足(3)和(4),则大概率能够实现大规模全球化。
3、中国乘用车出海:电动智能化内卷带来产品力提升和产能外溢
中国乘用车出口在2021年后加速放量,2023Q1出口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2020年及以前中国乘用车出口占产量比例主要反映出国内外阶段性需求波动,总体规律为:在需求高增长阶段,行业毛利率提升,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需求开始疲软,前期扩产面临产能过剩风险,毛利率开始下降,企业开始发力出口。2021年及以后,中国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出口开始大规模放量。
2008-2012年: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海外需求下跌严重,到2012年海外需求处于弱复苏,带动中国乘用车出口占生产比例恢复提升。这个时期车企初步在海外建立经销渠道,产品主打性价比,故障率较高且售后服务水平较低。2013-2016年:人民币汇率走高,海外市场需求减缓和贸易壁垒增加导致出口占比走低,同时由于中国车企产品偏低端,竞争力不足,外部需求减弱时受影响较为明显。国内需求受消费刺激政策影响,需求提升。
2017-2020年:内需下行导致出口比例略有提升。2017年国内产销达峰,之后购置税减免政策前期透支导致需求回落,叠加国内经济回落和中美贸易战,国内乘用车需求下降。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产品质量和服务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口碑转好。
2021-2023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海外供应链叠加特斯拉国产,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实现绝对值、比例和单价的显著提升。中国乘用车出口占总销量比例2020年仅为4%;2023Q1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百万辆,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乘用车出口销量达到414万辆,占年度乘用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6%。
4燃油车仍是乘用车出口主力,俄罗斯成核心市场;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增速更快。
截至2023年,燃油车仍占据乘用车出口的大头,份额大约60%出头,但从2020年到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增速更快(新能源乘用车三年出口销量CAGR为105.6%,传统燃油乘用车为67.4%),成为出口销量新的增长动力。新能源乘用车在2022年成为乘用车出口销量增量来源的大头,超过传统燃油车,占比达到50.2%,但这一趋势在2023年被打破,主要原因为俄罗斯市场崛起。2023年出口到俄罗斯市场的传统燃油车增量(相对2022年),占整体乘用车出口销量增量的38.7%。
奇瑞举例:奇瑞出口俄罗斯的Tiggo7车型较国内定价提升5万元左右。从参数来看,奇瑞Tiggo7在动力性能上与起亚狮跑、现代Tucson等竞品车型基本持平,油耗表现稍弱,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从销量表现来看,奇瑞Tiggo7与竞品处于同一水平,占据细分市场份额约4%。奇瑞产品考虑关税运费后出口仍具有价格优势。
上汽集团举例:出口澳大利亚的MGHS插电混动版在当地定价23.59万元,较国内小幅溢价2万元左右,与当地竞品车型相比成本优势不明显。从动力性能和纯电续航里程来看,MGHS具有一定竞争力。
泰国电动车市场举例:2023年1-10月泰国累计电动车销量来看,中国品牌车型占前十名销量的85%,分别为比亚迪元PLUS、哪吒V、长城好猫、名爵。其中比亚迪出口到泰国的元PLUS(Atto3)当地售价30000-33000美元,显著高于国内售价区间;哪吒V泰国售价约为16000美元,高于国内销售均价。
5比亚迪:全球布局强势能,多点开花,新能源车型成绩瞩目
海外业务增势迅猛,全球布局多点开花。2023年,比亚迪积极布局出海业务,全年海外销量达到10.3万辆,同比增长382.0%,实现疫后强力复苏。新能源车型于当年陆续进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新西兰、以色列、瑞典、印度、巴西、新加坡、泰国等多国乘用车市场,全球化经营版图显著扩张。随着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和出租车的足迹遍布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其新能源乘用车也已进入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比亚迪加速开拓欧洲、亚太、美洲等多个地区的市场,并迅速推进从产品出海到生产线出海。
以新能源为支点,重点车型成绩瞩目。
比亚迪的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中,除埃及外,其主要在售车型均为新能源车型,包括唐、宋、元系列和ATTO3,在细分市场保有较高占有率。伴随海外新能源渗透率逐步提高,比亚迪在不同细分市场份额有望持续上升。在2022-2023年拉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增市场中,比亚迪还推出了DM-i、海豹、海豚等新能源车型。2023年比亚迪Atto3分别在泰国和以色列细分市场份额达到17.4%/12.6%。
6参照历史,整车出口或面临更高的关税壁垒或其他相关限制政策,目前来看,不确定性因素较大,预计未来整车出口门槛可能提升。
来自日本的“历史教训”:1980年代美国直接限制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数量来保护当地市场,欧洲紧随。从1970年到1980年代,日本汽车出口增长了五倍。日本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翻了一番,从1972年的6%增至1978年的12%,1980年增至21%,极大程度地挤压了本地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以及工人就业。美国并没有通过提高贸易关税壁垒来压制日本汽车出口,而是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迫使日本于1981年同意自愿将出口美国的汽车数量限制在168万辆。欧洲则在1991年推出政策限制日本对欧洲的汽车出口,直接利好当时的德国车企。
欧美地区或将针对中国汽车出口提升贸易关税壁垒或出台其他限制政策。尽管美国已有针对中国汽车出口到本国的超额关税,远高于其他国家,未来或将通过其他间接限制方式降低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当地的竞争,以保护当地汽车工业。
2023年美国开始实施IRA法案,将向购买新电动车/二手电动车的消费者分别提供7500/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前提是车辆最终组装必须在美国本土或是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进行,且电动车电池原材料占比40%以上必须来自北美;自2024年起,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矿物原材料。
7结合全球不同阶段不同国家在乘用车出海领域取得较大成功原因的复盘、对目前中国出口到全球各大汽车市场难易的判断和空间的预测,以及对中国车企(由其自主品牌)出海现状的分析。看好比亚迪、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乘用车未来出海的前景。
新能源汽车公司、检测中心和材料供应商已经成为HEL的ARC客户:
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技术有限公司
比亚迪(BYD)
小鹏汽车
蔚来汽车(NIO)
三一重工
宁德时代(CATL)
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
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华为
中航锂电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化工安全领域已经成为HEL的客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青岛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化集团
中石油
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沈阳化工研究院
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海洋化工研究院
中宁化集团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浙江化安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H.E.L致力于工艺筛选优化、反应量热和绝热加速量热
在反应过程安全和反应放大中的解决方案
过程安全与反应风险|电池绝热量热仪
化学合成与高压催化|生物反应器系统
关于HEL
H.E.L——HazardEvaluationLaboratories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伦敦,在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印度拥有分公司。全资的赫伊尔商贸(北京)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北京设立。
目前,H.E.L仍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过程工艺及安全专业咨询机构,同时已经发展成为一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化学反应过程筛选、工艺开发、过程优化以及反应危害评估设备的国际集团企业。
关于绿绵科技
2001年成立的北京绿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绿绵科技)以体现客户服务价值为宗旨,以专业精神和技能为广大实验室分析工作者提供样品前处理、样品制备及分析、实验数据精确分析和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致力于协助客户提高分析检测的效率和水平。主要代理产品:GC/MS/MS,LC/MS/MS新机租赁业务/LUMTECH循环制备液相/静音型双频超声清洗/Knauer研发,中试和生产脂质纳米颗粒(LNP)碰撞喷射混合器系统/冰点渗透压仪、液相/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在线SPE液相色谱仪/法国F-DGSi氮气,超高纯氢气气体发生器,液氮发生器/Cytiva生命科学设备/LabOS实验室运营系统/MassWorks准确质量数测定及分子式识别系统/MsMetrix气质香精香料分析软件/Sin-QuEChERS农残净化柱/制药企业质量回顾性报告系统(QRS)/英国赫伊尔生物反应器,电池绝热量热、催化剂合成。
关于绿绵科技
北京绿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绿绵科技)以体现客户服务价值为宗旨,以专业精神和技能为广大实验室分析工作者提供样品前处理、样品制备及分析、实验数据精确分析和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致力于协助客户提高分析检测的效率和水平。主要代理产品联系电话:010-82676061/2/3/4/5/6/7/8
E-mail:info@clgam.com。